1999年那一天,叶利钦把俄罗斯的未来交到了普京手里,留下了一句“照顾好俄罗斯”。这不是普通的交班,而是一个大国重启的信号。 如今,二十多年过去了,普京不仅没辜负这句嘱托,还把俄罗斯重新拽回到国际舞台的中央。 可现在,轮到他思考自己的“交棒”了。这一次,他不打算像叶利钦那样,把一个烂摊子留给继任者。 他要打出一片新天地,让接班人站在稳固的地基上,而不是一地鸡毛。 军费猛涨,不是乱花钱,而是铺路 普京走的这条路,并不新鲜,甚至可以说老套路了:军费先行,安全为本。2 025年的俄罗斯预算中,13.5万亿卢布直接砸进了国防,占到GDP的6.3%,几乎是预算的三分之一。 这是个什么概念?就是比去年多了快三分之一,甚至比苏联后期都还高。 加上“国家安全和执法”那块,整个安全支出吃掉了预算的四成以上。说白了,俄罗斯现在的钱,优先保证的是“枪杆子”。
这不是一时冲动。从乌克兰战场到国内维稳,再到对北约的战略反制,普京知道,稳定和安全是接班人能否站稳脚跟的前提。 他不想把一个四面楚歌、内外交困的国家交给下任总统。 叶利钦当年留下的就是这么个局,普京扛了二十年才把它扛起来,现在他可不想让历史重演。 当然,这么高的军费也不是白烧的。俄罗斯的军工系统正在全面复苏,甚至成了拉动经济的一根大腿。 过去那些濒临倒闭的军工厂,现在订单爆满,开足马力生产武器装备。
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的数据挺有意思:预算支出涨了2.5倍,但非能源收入的比例也在涨,已经接近73%。 这说明,俄罗斯经济在战时状态下开始“变形”,从靠油气转向靠军工。 但问题也来了。钱全进了军工,民生怎么办?医疗开支未来三年要每年减少三成左右,俄罗斯人看个病得排长队,有些地方连基础药品都要自掏腰包买。 这种“战时经济”虽然能短期抗住制裁,但长远来看,老百姓的日子会不会越来越紧?
更重要的是,这种过度依赖军工的经济模式,会不会重走苏联那条路?普京自己恐怕也在掂量。 地缘牌打得响,目的不只是反制西方 除了军费,普京在地缘政治上的布局也不含糊。 他的算盘很清楚:接班人上台后,国际环境必须稳,不能一上来就四面开战。他要把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带重新稳固起来。 欧亚经济联盟和集安组织,就是普京手里的两张底牌。
虽然亚美尼亚对俄罗斯的“靠不住”表达了不满,还暂停参与集安组织,但普京并没因此乱了阵脚,反而转头加强了和阿塞拜疆的关系。 他明白,控制后苏联空间的主动权,才是抵挡北约东扩的关键。 另外,普京把“向东转”战略推得更猛了。远东发展部、东方经济论坛、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,这些政策不是为了好看,而是实打实地把资源向亚洲靠拢。 而中国,无疑是这个战略中的关键角色。 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不只是经济层面的“互通有无”,更是在全球博弈中的“背靠背”。这对俄罗斯来说,是破局西方制裁的一把钥匙。
更有意思的是中东。普京一边在乌克兰扛着压力,一边还腾出手访问阿联酋、沙特,和伊朗总统坐在一张桌子上谈战略。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秀,而是实打实地把中东变成了俄罗斯的“第二战线”。 在叙利亚问题上出手,在OPEC+里搞平衡,普京用中东这张牌稳住了油价,也给俄罗斯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。 这一系列操作的最终目的,是让接班人不用从头开始,而是站在一个更高、更稳的台阶上。 普京知道,国际环境复杂多变,但只要地缘战略布局得当,俄罗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不会轻易被削弱。
民生问题难绕开,军工利益谁来管 不过,光靠“枪杆子”和“外交牌”是撑不起一个国家未来的。普京要给接班人留的是一套“能转得动”的系统,而不是一个只能靠战时状态运转的机器。 问题首先出现在民生领域。财政部干脆利落地交了底:医疗要砍,教育也难有大幅增长。 俄罗斯的免费医疗体系早就名存实亡,现在连象征意义都快没了。普通人看病难、排队久、服务差,很多时候还得自己掏腰包。 这种生活体验,会直接影响民众对政权的信任度,别说接班人了,就连普京自己都得谨慎应对。
其次是税收改革。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说得很直白:预算赤字要补,增值税要涨,小麦出口税也要加,还要降低部分税收起征点。 这些动作虽然能短期增加财政收入,但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,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。 尤其是中小企业,本来就在制裁和通胀中挣扎,现在还要面对更高的税负,活得越来越艰难。 而最难琢磨的问题,是军工集团的利益固化。军费多了,军工企业肥了,这些企业一旦形成利益集团,就很难再控制。
历史已经证明过,苏联后期就是被过度军事化拖垮的。如果未来俄罗斯政策越来越偏向军工集团,接班人恐怕连政策调整的空间都没有。 这不是简单的“接班”,而是“接雷”。 普京当然不是没想到这些。他在2023年的经济会议上提到,国家的发展要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上。 这句话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:他知道,光靠军事不是长久之计,还得回到经济基本面。 但问题是,当前的资源配置方式,已经大大偏离了这条路线,要拉回来,难度不小。
普京不想做“第二个叶利钦”,但难题还是一堆 普京这一盘棋,看上去逻辑清晰:通过军费打造安全屏障,用地缘政治稳住外部环境,同时逐步推动经济转型,为接班人搭好台子。但这条路并不好走。 军费开支再高,也不能忽略民生基础;地缘战略再漂亮,也得担心内部稳定;军工集团再强大,也不能绑架国家政策。 接班人上来后,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“新天地”,而是一套既定路径下的复杂局面,在继承与突破之间左右为难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普京这次是有备而来。他不想重演叶利钦“临走留烂摊子”的剧本,而是要留下一个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强国路线图”。 这既是对叶利钦时代的告别,也是对未来俄罗斯政治传承的一次实验。 最终结果如何,要看时间怎么走,但有一点已经很明确:普京的“打底工程”已经开始,问题也已经摆上桌子。 接班人能不能接得住,就看他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,把这份遗产用对地方。 结局还远没到,但棋盘已经布好。
普京不想做“第二个叶利钦”,可谁也不能保证,他的接班人不会成为下一个“普京考验者”。历史的接力棒,从来都不轻。
配资是做什么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