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观点:过去那种追求“小而全”、固守“一亩三分地”的产业布局和地方保护主义,在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大潮下,不仅不经济,更不可持续。
近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举行,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。会议指出,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基本要求是“五统一、一开放”,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、统一市场基础设施、统一政府行为尺度、统一市场监管执法、统一要素资源市场,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。
应当看到,“五统一、一开放”作用对象更聚焦、目标指向更清晰。其中,“统一政府行为尺度”是首次作为要求被提出;“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”则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手段。在此基础上,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。
进一步说,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旨在超越地理邻近的“物理联通”,推动更大范围内加强分工协作,更好引导资源要素实现低成本高效配置。这意味着,每个地区都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定位。过去那种追求“小而全”、固守“一亩三分地”的产业布局和地方保护主义,在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大潮下,不仅不经济,更不可持续。
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也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。一方面,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。只有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并举,才能加速创新人才、前沿技术、数据信息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。另一方面,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集中集聚,能够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,打破创新壁垒,推动不同区域之间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协同,从而发挥出“产业+科技”的复合叠加效应。
当市场壁垒逐渐被拆除,所有经营主体都将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,直面来自全国的竞争。这无疑会给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本地企业带来阵痛,但正是这种“鲶鱼效应”,能够倒逼广大企业加速技术创新、提升管理效率、优化产品服务,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。
弹好“协奏曲”,共下“一盘棋”。比如,上海的芯片与软件、江苏的动力电池、浙江的电机电控、安徽的整车制造,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优化分工,构筑起新能源汽车“4小时产业圈”。又如,广西编制“工业树”“产业林”布局全景图,“按图索骥”布局产业、“有的放矢”招引企业,主动承接粤港澳、长三角等地产业转移。应当看到,破除地方保护不等于否认地方发展的差异性,而是发挥比较优势,遵循经济规律,突出自身特色,实现资源最佳配置。
当然,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落实“五统一、一开放”的重要保障。各地有关部门要深刻理解“五统一、一开放”的内涵,摒弃“小富即安”“小而全”的发展路径,积极融入全国产业分工体系。如此,才能在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,共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(作者:陕西省信息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 张建涛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配资是做什么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